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

再談性格分析工具


市面上有很多名號的性格分析工具,各有特色,本身是名叫Personality Dimensions (性格透視)的牌照導師,至於Disc, MBTI 和九型人格,都在職生捱裡觀察過多位導師的教授,不同的工具各有特色,都是透過問卷調查來推斷參加者的脾性,通過活動來讓參加者體會到不同脾性的特質和需要,希望達到高層次的了解和包容,溝通暢通無阻,辦事就得心應手。

隨科技的進步,分析工具都發展Apps,如何把分析工具的應用融合到程式裡才能協助用家處理工作/ 日常事務呢?最近就參加了一個設有Apps的分析工具的演示工作坊,做法是把公司參加者的分析結果存入程式,讓同事隨時參閱對方的脾性,溝通前做好準備。

我個人並不喜歡這個做法,因為違反了學習分析工具的本意。

脾性是個人的資料,是私隱,不需要也不必要公開。脾性是行為背後的動機,不是行為本身,工作上要處理不同行為帶來的結果,不是、或者不宜處理動機。簡單舉個例子,下屬獨斷獨行,未能融入工作團隊,背後可能是看不起知識水平不及自己的同事(學者型)、覺得同事工作手法過時(喜歡變化型)或者覺得同事分工不均(規矩型),更有可能是溝通能力和經驗不足,不懂如何投入團隊生活。上司和下屬制定的改善方案,是尋找一些行為上的規範並達致共識,不需要探究動機為何,因為改變對方的價值觀或者信念不是上司的職責。

演示的導師舉例App的應用時說,如果上司是學者型,愛分析數據,給他提意見的時候,應該預備調查報告、數據資料等迎合對方口味。但先入為主往往更容易出錯,迎合對方口味也許會埋沒個人的強項,達不到取長補短的作用,不見得是上策。

包容是修養的功夫,有氣量的表現,修為深者更會鼓勵對方活出真我,這些德行和是否看透了對方無關。我想,用App來輔助記憶或者提供新資訊是好點子,公開個人的脾性就脫軌了。